最新新闻News
[中国科学报]桃树满天下 果农有“财神”
时间:2015-10-09 16:34:45    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
     育成品种是科学家创造的,具有更高的艺术和产业价值,科学家只有置身于野生资源、地方品种的沃土进行科研,融进西方品种更多的旋律,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成就。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一张野生资源的图片,专程去西藏、内蒙古、四川拍摄;为了完成桃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培育,即使患有桃花粉过敏症,也只是吃一片扑尔敏后继续下地工作;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普及知识,使果农通过果业发家致富,他们亲自为果农整株修剪,并被称为“财神爷”……
 
    作为一个科技创新型投身于果树产业的团队,桃品种资源课题组为了发展我国果树产业,使桃树科研跻身世界领先水平,历经四十载,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中。


    一本书是最好的见证
 
    桃原产中国,种质资源极其丰富。
 
    郑州果树研究所建所以来,开展了广泛的资源收集、评价,已经建成了世界上保存桃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圃地,并积累了庞大的一手资料。“但是这些只能是科技基础性工作,如何将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凝练,更好地展现给大家,更好地体现郑州果树研究所在桃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水平。”课题组带头人王力荣研究员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2009年,《中国桃遗传资源》形成了初稿,萦绕在王力荣脑中的这个问题终于落地了,“为桃树学研究与利用服务,是团队编写该书的初衷。”王力荣说。
 
    据了解,《中国桃遗传资源》以《中国桃品种图志》申请了科技部国家科技出版基金,2010年获得资助;以《中国果树分类学》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为蓝本,力求章节系统、文字简洁、数据准确可靠可比、图片美观。
 
    撰写过程中,王力荣对其中的点滴仍记忆犹新:为了一个性状的准确,大家翻遍十几个柜子的原始资料,反复核对;为了一张野生资源的图片,专程去西藏、内蒙古、四川拍照。“由于正常上班时间很忙,团队就加班加点编著《中国桃遗传资源》,少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晚上加班是常事,有时加班到深夜,只能在办公室简单补充一些饼干后继续工作。”
 
    初稿交到出版社后,又反复改了七稿。在最后定稿那天,课题组人员对几个疑似性状反复查阅档案资料;对一个不漂亮的曲线图,找出1986年的原始材料进行核对,重新作图;对每一张图片的标准进行核对,整整忙活了一个通宵。“当看到这本书出版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团队成员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王力荣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看到《中国桃遗传资源》后,给该书题词道:三十年历史性科学创新进程,宏大的工程,丰富的资源,丰硕的成果,重大的贡献。
 
    “该研究经历时间长,积淀较厚;成果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桃种质资源评价和鉴定方面尤为突出,在国际同行中具有引领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为此书作序道。
 
    果农心中的一面旗帜
 
    “育成品种是我们科学家创造的,具有更高的艺术和产业价值,我们的科学家只有置身于野生资源、地方品种的沃土进行科研,融进西方品种更多的旋律,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成就。”王力荣表示。
 
    他们继续加强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与利用,这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也是他们一生的使命。
 
    王力荣自1990年研究生毕业,一直从事桃品种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工作。由于长期的田间、温室工作,她得了严重的桃花粉过敏症,一见到桃花,她就浑身奇痒、起疙瘩、打喷嚏、流眼泪、眼睛酸疼、肿胀得睁不开。即便这样,她丝毫没有耽搁桃种质资源研究与品种培育工作,只是在每次下地前吃一片扑尔敏。
 
    几十年如一日,她抢救了一批处于濒危状态的地方桃品种,培育出了一批批观赏桃新品种。她的努力使观赏桃的低温需冷量时间从1200小时压缩到500小时,等于把开花期提早了一个月,延长了观赏期,大大满足了人们对桃花观赏的需要。
 
    同样努力的还有团队成员陈昌文研究员,在基地一待就是10多天。 “虽然非常辛苦,但当看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单株,所有的艰辛都忘在了脑后。”陈昌文说。
 
    而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并没有被束之高阁。现场指导农户30场次,培训4500人次,这是团队成员朱更瑞研究员2014年扎根基层的成果。
 
    2014年,朱更瑞先后深入辽宁普兰店市、河南开封、漯河、周口、西华等地为农户指导果树整形修剪技术、园地选择、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到通许指导冬季修剪技术;并亲自为农户整株修剪;参加郑州市广播电台110技术服务热线,解决广大果农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在历次与果农朋友们的接触过程中,他深知果农由于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管理技术低下,有病害不能及时发现并防治,往往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普及知识,使果农通过果业发家致富,从业30多年来,他上千次的现场指导,培训人次几十万。收益的果农不仅提高了技术水平,而且提高了经济收入,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朱更瑞也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在果农心中,他就是郑州果树所的一面旗帜,每到一处,备受称赞。接触过朱更瑞的农民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桃是我们的‘摇钱树’,那么朱教授就是我们的‘财神爷’。”
 
    而朱更瑞的心愿很简单,“让桃品质更加优良,让桃农走向富裕”。这也是团队每个成员的心愿,把桃产业做大做强更是每个成员不懈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 科学报果农桃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