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
桃树主要病害防控
时间:2016-10-27 08:30:05      点击:

(一)桃细菌性穿孔病

1.分布为害  桃细菌性穿孔病在我国各桃产区普遍发生,尤其在沿海滨湖地区、排水不良、盐碱程度较高的果园及多雨年份为害较重。除为害桃,还为害李、杏、梅、樱桃等。

2.病原及症状  桃细菌性穿孔病[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son.]的病原为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为非抗酸性,好气性,革兰氏阴性菌。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枝梢和果实。叶片发病时初为黄白色至白色圆形小斑点,直径0.5毫米~1毫米。随后逐渐扩展成浅褐色至紫褐色的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病斑,外缘有绿色晕圈,一般2毫米左右。以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害严重时也会导致早期落叶;新梢多于芽附近出现病斑。病斑以皮孔为中心,最初暗绿色,水渍状,逐渐变成褐色至暗紫色,中间凹陷,边缘常有树酯状分泌物。后期病斑中心部分表皮龟裂;幼果发病时开始出现浅褐色圆形小斑,以后颜色变深,稍凹陷,潮湿时分泌黄色粘质物,干燥时则形成不规则裂纹。

3.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病枝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气温上升,潜伏的细菌开始活动,并释放出大量细菌,借风雨、露滴、雾珠及昆虫传播。经叶的气孔、枝条的芽痕、果实的皮孔侵入。在降雨频繁、多雾和温暖阴湿的天气下病害严重,干旱少雨则发病轻。树势弱、排水、通风不良的桃园发病重,虫害严重时如红蜘蛛为害猖獗时,病菌借伤口侵入,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桃园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园址切忌建在地下水位高或低洼地;土壤粘重和雨水较多时,要起垄,改土排水;同时要合理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冬夏修剪时,及时剪除病枝,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

(2)药剂防治:展叶后至发病前喷布1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1000倍液,或20%的噻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中生菌素400倍~600倍液,或白矾石灰液(白矾:石灰:水=1:3:240)等。

(二)桃根癌病

1.分布为害  桃树根癌病又名冠瘿病、根头癌肿病。发生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寄主范围十分广泛,据统计能侵染桃、梨、苹果、葡萄、柿、李、杏、樱桃、栗、核桃、枣、菊等138科1193种植物。寄生于寄主植物根部,形成冠瘿,削弱树势。严重时也有致果树死亡的情况。

2.病原及症状  桃树根癌病[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ith et Towns.)Conn.]是根癌农杆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鞭毛单极生,无芽孢。发育最适温度22℃,最高34℃,最低10℃,致死温度为51℃10分钟。最适PH为7.3。该菌于70年代经澳大利亚Kerr教授研究发现有三个生化型,侵染桃树的为生化I型和生化Ⅱ型。

癌变主要发生在根颈部,也发生于主根、侧根。癌瘤通常以根颈和根为轴心,环生和偏生一侧。球形或偏球形或不定形。数目少的1个~2个,多的10余个。大小也十分悬殊,小的如豆粒,大的如核桃、拳头或更大,或若干个瘤簇生形成一个大瘤。初生瘤光洁柔滑,多呈乳白色,也有微红的,后渐变成褐色至深褐色,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内部坚硬。后期癌瘤深黄褐色,易脱落,表面组织易破裂、腐烂,有腥臭味。老熟癌瘤脱落后的近处还可产生新的次生癌瘤。发病植株由于根部发生癌变,水分、养分流通阻滞,地上部生长发育受阻,树势日衰,叶薄、细瘦、色黄,严重时干枯死亡。

3.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存活于癌组织皮层和土壤中,可存活一年以上。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线虫等是传播的主要载体,苗木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主要从嫁接口、虫伤、机械伤及气孔侵入寄主,入侵后即刺激周围细胞加速分裂,导致形成癌瘤。病菌从侵入到癌瘤形成,病程差异很大,少的几周,多的一年以上。林、果苗木与蔬菜重茬,果苗与林苗重茬一般发病重,特别是桃苗与杨树苗、林地重茬根癌发生明显加多、加重。碱性土壤,土壤湿度大、粘重、排水不良,有利于侵染和发病。

4.防治方法

(1)培育优质苗木:秋季直播可减少病菌侵染。育苗或栽种桃树忌重茬,也不要在原林(杨树、泡桐等)果(葡萄、柿、栗等)园地种植。嫁接苗木时避免伤口接触土壤,减少染病机会。嫁接工具使用前后须用75%酒精消毒,以免人为传播。碱性土壤应适当施用酸性肥料或增施有机肥,以改变土壤反应,使之不利于病菌生长。

(2)苗木消毒:起苗时田间立即用根癌宁生物农药30倍~50倍液浸根(淹没至接口上)3分钟~5分钟,或3%次氯酸钠液3分钟,或1%硫酸铜液浸5分钟后再放到2%石灰液中浸2分钟。以上三种消毒法也适用于桃核浸种防病。

(3)病瘤处理:在栽植后的果树上发现病瘤时,先用快刀彻底切除癌瘤,然后用稀释100倍硫酸铜溶液或50倍抗菌剂-402溶液消毒切口,再外涂波尔多浆保护;也可用1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涂切口,外加凡士林保护,也可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与猪油熬制,涂在切口。切下的病瘤应随即烧毁。病株周围的土壤可用抗菌剂-402稀释的2000倍液灌注消毒。注意切口不要成为一周,否则会死树。也可以用20%的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

(三)桃流胶病

  1.分布为害  桃流胶病又称树脂病,在我国各桃区普遍发生,淮河以南发病较重,尤其在南方高温多湿地区发病严重。病因复杂,不易彻底防治。流胶造成树势衰弱,影响果品质量,甚至死枝死树。除桃树外,其他核果类果树如李、杏、樱桃、扁桃等也有发生。

2.病原及症状  关于桃树发生流胶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凡使桃树正常生长发育产生阻碍的因素都可能引起流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以下几项因子可使桃树发生流胶:①由于寄生性真菌、细菌的为害,如干腐病、腐烂病、炭疽病、疮痂病、溃疡病、穿孔病等均能引起流胶,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祥照报道,桃流胶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一种真菌[Botryosphaeria ribisGross.et Dugg.]引起的。其无性世代为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属半知菌亚门)。②根部病害如根癌病、线虫病以及银叶病、病毒病,使树体生长衰弱,降低抗性,也易发生流胶。③枝干、果实蛀食害虫如红颈天牛、吉丁虫、大青叶蝉、蚱蝉等引起主干、主枝、小枝流胶,桃蛀螟、蝽蟓、蜗牛引起果实流胶等。④机械损伤、剪锯口、雹害、冻害、日灼以及重修剪大伤口、拉枝缢痕也能引起流胶。⑤不良环境条件如高温多湿、排水不良、灌溉不适当、土壤粘重、土壤盐碱化或酸化、土壤缺镁、空气硫害、氨害、除草剂为害等,使桃产生生理障碍,也能引起流胶。⑥砧木与品种的亲和性不良如毛樱桃砧、杏砧接桃容易发生流胶。⑦结果太多,超荷负载。

此病多发生于桃树枝干,尤以主干和主枝杈桠处最易发生,初期病部略膨胀,逐渐溢出半透明的胶质,雨后加重。其后胶质渐成冻胶状,失水后呈黄褐色,干燥时变为黑褐色。严重时树皮开裂,皮层坏死,生长衰弱,叶色变黄,果小味苦,甚至枝干枯死。

3.发病规律  Botryosphaeria ribisGross.et Dugg.为害时,病菌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和侧芽侵入,一年两次发病高峰。在南京为5月下旬~6月上旬和8月上旬~9月上旬。其他侵染性病害分见各病发生规律。

非侵染性病害发生流胶后,容易再感染侵染性病害,尤以雨后为甚,树体迅速衰弱。

4.防治方法

李国怀、徐敬友教授提出综合防治技术。

(1)建园

选择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疏松透气的平地或缓坡地建园。

①园地准备:全园翻耕后起垄,平地垄高50cm以上、缓坡地垄高30cm以上。

②苗木:选择生长健壮的苗木;修剪苗木受伤根系及嫁接口砧木枯桩,苗木定植前喷洒波美3~5度石硫合剂消毒,20分钟后以清水冲洗苗木根系。

③栽植密度:行距5m以上,株距视整形方式而定。

(2)土肥水管理

①合理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尽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②多雨地区在雨季垄上覆膜控水降低土壤湿度。

③尽量少施或不施化学除草剂,特别注意不要在雨前施用化学除草剂,防范不要将除草剂喷洒到桃树枝叶上。不施用草甘膦除草剂。

④园地沟渠配套、排水畅通,避免园地渍水。

⑤有条件的推荐桃园行间生草和行内(或树盘)覆草。

(3)整形修剪

①定干:定干高度50~70cm,剪口下留整形带20-40cm,干高30~50cm。推荐平地(垄高+干高)80cm以上,缓坡地(垄高+干高)70cm以上。

②树形:除常用的自然开心形外,推荐采用Y字形整形,主枝角度40~50度。

③幼年期树体上除骨干枝外不留多余大枝,避免后期修剪造成大伤口。整形期间除骨干枝延长头适当短截外,其他枝条以回缩、疏枝、缓放修剪为主。

④结果期树体生长较旺时以疏枝、回缩修剪为主,少短截或不短截,以缓和树体生长势。

⑤尽量减少夏季修剪,避免伤口侵染。

(4)冬季清园消毒

①刮除主干和主侧枝基部粗皮,剪除病虫枝叶果集中烧毁。

②树盘或行内土壤翻耕,杀灭地下越冬病菌和害虫。

③冬季修剪后和萌芽前各喷施一次波美3~5度石硫合剂进行树体消毒。注意主干、主侧枝上充分喷药。

(5)流胶点刮治处理

定植后的幼龄树随树龄增长开始出现流胶现象时,冬季休眠期进行彻底的刮治处理。

①刮胶:在雨后或雪后枝干还比较湿润时及时刮除胶体。

②涂抹杀菌剂:刮胶后,重点对刮胶点涂抹波美5度石硫合剂或150倍多菌灵。

③涂抹保护剂:待涂抹的杀菌剂风干后,再涂抹保护剂如桐油或清漆等。

(6)其他

①避免重茬,在老园砍伐后2年内不宜建园。

③防治枝干病虫害,减少伤口。

④避免不当或过量使用多效唑。

⑤适度控制结果量,合理负载。

(7)刮胶涂干

秋后冬初(或冬后春初),先刮胶,后以3~5度石硫合剂涂干,加0.2%多菌灵可有治疗效果;加点粘合剂如1%洗衣粉或10% 801胶水,可增加药液粘着性。

(8)花后喷药

花后喷药2~3次,每次间隔15d。施用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丙环唑2000倍液,其中可加代森锰锌500倍。花后喷药可减轻病害程度。

(四)桃炭疽病

 1.分布为害  桃炭疽病是桃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于全国各桃产区,尤以江苏、浙江、上海及长江流域、东部沿海地区发病较重。严重时使果实大量腐烂,枝条大量枯死,引起严重的损失。也可为害李、杏。人工接种苹果、梨、葡萄、樱桃、梅、枇杷、巴旦杏等都可发病。

2.病原及症状  桃炭疽病[Gleosporium laeticolorBerkeley]是半知菌亚门炭疽病属的一种真菌。病菌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集生其内。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很少分枝,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形。发病温度12℃~32℃,最适温度25℃,致死温度48℃。

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新梢。幼果指头大时即可染病,初为淡褐色水渍状斑,后随果实膨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中心凹陷,气候潮湿时,在病部长出桔红色小粒点,幼果染病后即停止生长,形成早期落果。气候干燥时,形成僵果残留树上,经冬雪风雨不落。成熟期果实染病,初呈淡褐色水渍状病斑,渐扩展,红褐色,凹陷,呈同心环状皱缩,并融合成不规则大斑,有的病斑干缩,出现裂果,布目早生、华光容易发病,常在果顶处发生,病果多数脱落,少数残留树上;新梢上的病斑呈长椭圆形,绿褐色至暗褐色,稍凹陷。病梢上叶片呈上卷状,严重时枝梢常枯死。叶片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边缘清晰,后期病斑为灰褐色。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病枝、病果中越冬,翌年遇适宜的温湿条件,即当平均气温达10℃~12℃,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开始形成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形成第一次侵染。5月上旬幼果开始发病。该病为害时间长,在桃整个生育期都可侵染。高湿是本病发生与流行的主导诱因。花期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果实成熟期温暖、多雨,以及粗放管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施氮过多、树冠郁闭的桃园发病严重。

4.防治方法

(1)建园:切忌在低洼、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地段建园,尤其是江河湖海及南方多雨阴湿地区,要起垄栽植,并注意品种的选择。

(2)加强栽培管理: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适时夏剪,改善树体结构,通风透光。及时摘除病果,减少传染源。冬剪时彻底剪除病枝、僵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3)药剂防治:萌芽前喷波美3度~5度石硫合剂,或1:1:100波尔多液,铲除病原。在花前、花后和幼果期及时喷药2~3次,使用75%百菌清或80%炭疽福美500倍液(发病前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500倍~800倍液等,每次间隔10天左右。果实套袋前要喷施1次~2次药,尽量喷在果面上。

(五)桃褐腐病

1.分布为害  桃褐腐病又名菌核病、灰腐病、灰霉病,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以山东、江苏、浙江沿海和温暖潮湿的江淮地区发病较为严重。果实生长后期,若果园蛀果害虫严重、裂果时,引起大量烂果。除为害桃外,还侵染杏、李、梅、樱桃、苹果、梨等,果实、花、叶、枝梢都可受侵发病。

2.病原及症状  桃褐腐病菌常见有两种,一种是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Wint.)Rehm],另一种是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laxaAderh.et RuhlHone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中的真菌。病部长出的霉丛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对低温抵抗力较强,病菌发病适宜温度为21℃~27℃。多雨、多雾的潮湿气候有利于发病。

果实从幼果到成熟期至贮运期都可发病,但以生长后期和贮运期果实发病较多,较重。果实染病后果面开始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后急速扩大成圆形褐色大斑,果肉呈浅褐色,并很快全果烂透。同时病部表面长出质地密结的串珠状灰褐色或灰白色霉丛,初为同心环纹状,并很快遍及全果。烂病果除少数脱落外,大部干缩呈褐色至黑色僵果,经久不落;病花瓣、柱头初生褐色斑点,渐蔓延至花萼与花柄,天气潮湿时病花迅速腐烂,长出灰色霉层。气候干燥时则萎缩干枯,长留树上不脱落。嫩叶发病常自叶缘开始,初为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并很快扩展至叶柄,叶片萎垂如霜害,病叶上常具灰色霉层,也不易脱落;枝梢发病多为病花梗、病叶柄及病果中的菌丝向下蔓延所致,渐形成长圆形溃疡斑,边缘紫褐色,中央微凹陷,灰褐色,病斑周缘微凸,被覆灰色霉层,初期溃疡斑常有流胶现象。病斑扩展环绕枝条一周时,枝条萎蔫枯死。

3.发病规律  病菌在僵果和被害枝的病部越冬。翌年春季借风雨、昆虫传播,由气孔、皮孔、伤 口侵入,引起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侵入柱头、蜜腺,造成花腐,再蔓延到新梢。病果在适宜条件下长出大量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贮藏果与病果接触也引发病害。

4.防治方法

(1)结合冬剪彻底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枝、病叶、僵果,集中烧毁。秋冬深翻树盘,将病菌埋于地下,减少侵染源。

(2)及时防治蝽蟓、象鼻虫、食心虫、桃蛀螟等蛀果害虫,减少伤口。

(3)药剂防治:芽膨大期喷布波美5度石硫合剂。花后喷施1次~2次50%腐霉利1000倍液或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500倍~800倍液等,南方每次间隔10天左右。果实套袋前要喷施1次~2次药,尽量喷到果面上。

(六)桃疮痂病

1.分布为害  桃疮痂病又名黑星病,在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尤以高温多湿的江浙一带发病最重,主要为害果实,油桃更容易感染。除为害桃外,还能侵害李、梅、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

2.病原及症状  桃疮痂病[Cladosporium carpophilumThumen.]的病原菌为嗜果枝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梗孢目,暗色菌科的一种真菌。病菌只形成分生孢子,通常单孢,偶有双孢,长椭圆形,淡褐色。

此病主要为害果实,也能为害枝梢和叶片。果实初发病时出现绿色水渍状小圆斑点,后渐呈绿色,直径2毫米~3毫米。本病症状与细菌性穿孔病很相似,但病斑带绿色,严重时一个果上可有数十个病斑。病菌的侵染只限于表皮,病部木栓化,停止生长,随果实膨大,形成龟裂。病斑多出现于果肩部;幼梢发病,初生浅褐色椭圆形小点,起初暗绿色,后变浅褐色,秋天成褐色、紫褐色,严重时小病斑连成大片;叶片发病,叶背出现多角形或不规则的灰绿色病斑,以后两面均为暗绿色,渐变褐色—紫红色。最后病斑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可导致落叶。

3.发病规律  病菌在一年生枝的病斑上越冬,翌春病原孢子以雨水、雾滴、露水传带感染发病。从侵入到发病,病程较长,果实为40天~70天左右,新梢、叶片为25天~45天左右。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发病轻,中晚熟品种发病较重。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0℃~27℃,多雨潮湿的天气或粘土地、树冠郁闭的果园容易发病。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桃园管理,及时进行夏季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郁闭,降低湿度。桃园铺地膜,可明显减轻发病。果实套袋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②冬剪时彻底剪除病枝并烧毁,减少病原。

③药剂防治:果实膨大期至成熟前20天喷施25%咪鲜胺1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或400克/升苯醚甲环唑4000倍液、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500~800倍液等,每次间隔10d左右。如果实套袋,必须提前施药。

(七)桃白粉病

1.分布为害  桃白粉病是最耐干旱的植物真菌病害,一般在温暖干旱气候下严重发生,新疆、甘肃发病较重。在温室高湿情况下尤其是苗期很容易蔓延。该病除为害桃外,还为害核果类的其他树种。但有一种白粉病(桃单壳丝菌),寄主只有桃和扁桃,主要在新疆发生。

2.病原及症状  桃白粉病有两种病原,其一是三指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tridactyla Wallr. de Bary],发生较为普遍,主要为害桃叶,也为害幼梢,寄主还有李、樱桃。其二是桃单壳丝菌[ Spharotheca  pannosa (Wallr.)Leveille  Var. Persicae Worornichi.]。三指叉丝单囊壳菌的菌丝外生,叶上菌丝很薄,发病后期近于消失。分生孢子稍球形或椭圆形,无色,单孢,在分生孢子梗上连生。分生孢子梗着生的基部细胞肥大。桃单壳丝菌的分生孢子椭圆至长椭圆形,无色,单孢,主要诱发果实症状。

叶片染病后,叶正面产生褪绿性的边缘极不明显的淡黄色小斑,斑上生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和菌丝、分生孢子梗),斑叶呈波浪状。夏末秋初时,病叶斑上常生许多黑色小点粒(子囊果),病叶常提前干枯脱落。果实以幼果较易感病,病斑圆形,被覆密集白粉状物,果形不正,常呈歪斜状。

3.发病规律  病菌菌丝以寄生状态潜伏于寄主组织上或芽内越冬。子囊果是白粉病越冬的重要形态,一般在落叶上休眠存活。次年早春寄主发芽至展叶期,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和风传播形成初侵染,分生孢子在空气中即能发芽,一般产生1个~3个芽管(吸器),旋即伸入寄主体内吸取养分,以外寄生形式于寄主体表营寄生生活,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形成重复侵染。夏末秋初于寄主体表产生子囊果,初为白色至黄色,成熟后呈黑褐色至黑色。

桃白粉病在一般年份以幼苗发生较多、较重,大树发病较少,为害较轻。砧木品种间感病差异很大,以新疆毛桃抗性最差,发病最重。

桃白粉病菌对硫及硫制剂很敏感。

4.防治方法

(1)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除果园落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深埋。

(2)芽膨大前期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

(3)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1000倍液,20%粉锈宁乳油(或粉剂)3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均有较好防效。波美0.3度石硫合剂对该病防治效果较好,但夏季气温高时应停用,以免发生药害。

(八)桃缩叶病

1.分布为害  桃缩叶病在四川、云南、湖南、江苏、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均有分布,在江南沿海和滨湖地区发生较重,特别是早春阴雨低温时间长,发病严重。桃树早春发病后,引起初夏的早期落叶,夏芽生长,枝条不充实,不仅影响当年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第二年的花芽形成。如连年落叶,则树势削弱,导致过早衰亡。该病除为害桃外,还可为害扁桃。

2.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Berk.)Tul.],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裸露无包被,排列成层,生于叶片角质层下;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芽殖,产生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可分薄壁与厚壁两种,前者能直接再芽殖,而后者能抵抗不良环境,可用以休眠。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桃树幼嫩部分,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为害花、嫩梢和幼果。春季嫩梢刚从芽鳞抽出时幼叶就呈现卷曲状,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开展,卷曲皱缩程度也随之加剧,叶片增厚变脆,并呈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变形,枝梢枯死。春末夏初在叶表面生出一层灰白色粉霜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焦枯脱落后,腋芽常萌发抽出新梢,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较正常的枝条节间短,而且略为粗肿,其上叶片丛生,严重时整枝枯死。

花、果实受害后多半脱落,花瓣肥大变长,病果畸形,果面常龟裂。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厚壁芽殖孢子在桃芽鳞片上越冬,亦可在枝干的树皮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桃芽萌发时,芽孢子即萌发,由芽管直接穿过表皮或由气孔侵入嫩叶(成熟组织不受侵害)。在幼叶展开前由叶背侵入,展叶后可从叶正面侵入。病菌侵入后,菌丝在表皮细胞下栅栏组织细胞间蔓延,刺激中层细胞大量分裂,胞壁加厚,叶片由于生长不均而发生皱缩并变红。初夏则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芽孢子在芽鳞和树皮上越夏,在条件适宜时继续芽殖。病害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5月上旬为发病盛期,6月份气温升高,发病渐趋停止。品种间以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较轻。

4.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  桃缩叶病菌自当年夏季到次年早春桃树萌芽展叶前营芽殖生活,不侵入寄主,所以药剂防治桃缩叶病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用药的时间要恰当,过早过晚效果都不好。掌握在花芽露红(未展开)时,喷洒一次波美2度~3度的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稀释1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或40%咪鲜胺800倍~1000倍,或50%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500~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600倍液等。对清除树上越冬病菌的效果很好,但喷药一定要周到细致,一般不需再喷药,但遇到冷凉多雨天气(如昆明在夏秋季也有发病),有利于病菌侵染,可以再喷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1次~2次。

(2)加强果园管理  在病叶初见而未形成白粉之前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集中烧毁(一定要烧毁或深埋),可减少越冬菌源。发病较重的桃树,由于叶片大量焦枯和脱落,应及时增施肥料,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树势恢复,以免影响当年和第二年的产量。

(九)桃矮缩病

1.分布为害  桃矮缩病在我国近些年才被发现。近几年有蔓延的趋势。除为害桃外,还为害李、樱桃、梅等树种。

2.病原及症状  桃矮缩病的病原是梅矮缩病毒(PDV)。自然寄主较少,可侵染李属植物,对樱桃侵染更重。

桃矮缩病的症状具多型性,不同植株矮缩程度不同,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枝条矮缩程度也不同。春季表现最明显的短缩,后期根据气候还能有所缓解。叶片短小,质硬不舒展,有的叶片变灰绿色或墨绿色,轻度时叶片变短变宽,当植株大量感病后,很少有收获。

3.发病规律  桃矮缩病毒靠花粉和种子自然繁殖,在自然状态下,有10%的胚带有病毒。嫁接、修剪也是传播媒介。采用带病毒的品种进行育苗和高接使传播范围扩大。病毒在一些年份表现或不表现,或表现程度不同,但都具有传染性。染病初期节间比正常植株略短,能正常开花结果,严重时节间极短,花少、坐果率低或无产量。

4.防治方法

(1)发现病株彻底挖除,并拣净病根,集中烧毁。

(2)采用无病毒株系进行繁殖,以免传播。

(3)新桃园要远离有病桃园。

(4)禁止在病区采集砧木种子用于苗木繁育。

(十)桃花叶病

1.分布为害  桃花叶病属类病毒病,在我国发生较少,但近几年由于从国外广泛引种,带入此病,有蔓延的趋势。

2.病原及症状  桃花叶病是由桃潜隐花叶类病毒寄生引起的。只寄生桃,扁桃无此病。桃潜隐花叶类病毒对热稳定,在各种组织很快繁殖。

桃潜隐花叶病是一种潜隐性病害,桃树感病后生长缓慢,开花略晚,果实稍扁,微有苦味。早春萌芽后不久,即出现黄叶,4月~5月份最多,但到7月~8月份病害减轻,或不表现黄叶。有些年份可能不表现症状,具有隐藏性。叶片黄化但不变形,只是呈现鲜黄色病部或乳白色杂色,或发生褪绿斑点和扩散形花叶。少数严重的病株全树大部分叶片黄化、卷叶、大枝出现溃疡。高温适宜这种病株出现,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病较重。

3.发病规律  桃花叶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播,无论是砧木还是接穗带毒,均可形成新的病株,通过苗木销售带到各地。在同一桃园,修剪、蚜虫、瘿螨都可以传毒。所以在病株周围20米范围内,花叶相当普遍。

4.防治方法

(1)在局部地区发现病株及时挖除销毁,防止扩散。

(2)采用无毒材料(砧木和接穗)进行苗木繁育。若发现有病株,不得外流接穗。

(3)修剪工具要消毒,避免传染。局部地块对病株要加强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

(十一)桃瘿螨畸果病

1.分布为害  桃瘿螨畸果病是在河北、新疆桃树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因果面凹凸不平,群众称疙瘩桃。

2.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下心瘿螨(Eriophyes catacriaeKeifer.),属微型螨类。瘿螨体长208微米,体宽44微米,呈长圆筒形。足2对,位于体躯前端并向前伸。跗节着生羽状爪。背环75个,腹环65个。体侧具刚毛3对,尾毛1对。

本病在果实和叶芽上表现症状。落花后,幼小果实开始受害,果面出现不规则的暗绿色斑块。随着桃果膨大,病部桃毛逐渐变褐、倒伏、脱落,病部生长受阻而呈现深绿色凹陷状。后期,病果呈凹凸不平、着色不均匀的“猴头”状,病部果肉为深绿色。果实膨大期受害,果面发生纵横裂口,有的裂口长而深。严重受害果,果肉木质化,不堪食用。感病桃树,部分叶芽坏死,开花后期常呈现有花无叶的“干枝梅”状。

3.发病规律  瘿螨于7月下旬由桃果转到桃芽为害,并进行产卵繁殖。11月下旬以成螨在桃芽鳞片及芽基等处越冬。次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产卵,4月中下旬桃花开放时转移到子房上为害。该病于5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

4.防治方法

(1)桃树萌芽期结合防治其它病虫害,喷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

(2)从落花后开始10天左右一次,连喷2次~3次,防治效果较为理想。有效药剂有:15%哒螨酮乳油2000倍液、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50%硫悬浮剂稀释400倍~5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倍~3000倍液等。喷药的关键为喷药时期,一般落花后立即喷药效果较好,如果在果实加速膨大期开始喷药,则防治效果很差。

(十二)桃根结线虫病

1.分布为害  桃根结线虫病又名桃根瘤线虫病,属根部寄生型土传病害。幼苗、成龄大树都可发生。以幼苗发病较为普遍,受害较严重,是当前桃苗生产和繁育的一大障碍。主要分布于1月份平均温度在-11℃以南地区及南纬33度以北地区。多集中在距地表5厘米~30厘米的土层中,1米以下的土层中很少。番茄、辣椒、茄子、芹菜、萝卜、西瓜等作物发生严重。

2.病原及症状  经朱更瑞等多年研究及鉴别寄主试验,明确在郑州地区为害桃的是南方根结线虫2号生理小种即2号宗[meloidogyne incognita(B)(Kofoid et White 1919)Chitwood 1949]。雌、雄异形。幼虫不分节、蠕虫状、较活跃、无色、长约0.360~0.393毫米。成龄雌虫梨形或袋形,无色、大小为0.440毫米~1.300毫米×0.325毫米~0.700毫米,可连续产卵2个~3个月,停止产卵以后还能继续存活一段时间,一个卵块的含卵量最多可达1000余粒。雄虫体形较粗长,不分节,行动较迟缓,寿命短,仅几个星期。最适宜温度25℃~30℃,最低5℃,最高40℃。

根结线虫以在寄主植物根部形成根瘤为特征。根瘤开始较小,白色至黄白色,以后根皮继续膨大,危害严重时呈节结状或鸡爪状,黄褐色、表面粗糙,易腐败。发病植株的根较健康植株的根短,侧根和须根很少,发育差。

地上部分,染病较轻的一般症状不明显,较重的叶片黄瘦,枝叶缺乏生机,似缺肥状,长势差或极差。

3.发病规律 以卵或二龄幼虫于寄主根部或土壤中越冬。次年二龄幼虫由寄主根端的伸长区侵入根内于生长锥内定居不动,并不断分泌刺激物,使细胞壁溶解,相邻细胞内含物合并,细胞核连续分裂,形成巨形细胞,致成典型根瘤。虫体也随着开始膨大,经第4次脱皮后发育成为雌性成虫,并抱卵继续繁衍。

4.防治方法

(1)忌重茬,实行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连茬一般发病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淤灌或水旱轮作防病。

(2)选择用肥:鸡粪、棉籽饼、烟草粉末等对线虫发生有较强抑制作用,碳铵、硫铵及未腐熟好的树叶、草肥则对线虫发生有促进作用。

(3)选用抗病砧木:朱更瑞等对24种桃砧木进行连续3年的接种试验和自然病圃试验,表明甘肃桃1号对南方根结线虫免疫,是良好的砧木。山桃、列玛格、筑波2号等高抗,可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4)设施种桃时在定植前的夏季进行高温焖棚,土温达55℃可以杀死线虫。

(5)药剂防治:春季用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在树冠外围挖环状沟灌药,然后用地膜覆盖,或用淡紫拟青霉菌剂(又名线虫清、真菌杀线虫剂)沟施,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3千克,覆土后灌水,或在定植苗木时掺入有机肥中。

关键词: 病害桃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