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与进展
需冷量研究与低需冷量种质的关键生物学特性研究
时间:2013-02-02 23:18:36      点击: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品种资源团队通过持续开展桃需冷量及低需冷量种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收集了一批中、低需冷量的桃品种资源,奠定了我国低需冷量研究的物质基础。
确立了桃品种需冷量评价模式:通过对桃品种需冷量的7.2℃模式、0~7.2模式(不包括0℃)和犹它模式比较的分析,归纳出桃品种需冷量的评价模式;提出了桃品种需冷量评价的系列标准参照品种。
明确不同生态型桃种质资源需冷量分布:我国桃品种的需冷量集中分布在750~950h之间;不同生态型桃需冷量地方品种的分布为华北生态区1000~1200h,长江流域区800~900h,西北高旱区700~800h,云贵高原区550~650h, 华南亚热带区400h以下。
低需冷量遗传特性分析:对筛选出低需冷量桃优异种质进行与高需冷量品种杂交,利用三角法确定了我国著名低需冷量南山甜桃和引进品种红日、玛丽维拉优异种质低需冷量方面的育种值和遗传值,为优异种质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遗传群体构建与低需冷量种质创新:利用优异低需冷量种质与优良中、高需冷量品种杂交,获得杂种实生苗近万株,建立了适宜进行遗传图谱构建的遗传群体,创新出优异低需冷量品系。低需冷量种质生长旺盛对设施栽培不利,在种质创新中,利用矮化基因(乔化/矮化为显性)的上位作用抑制其生长势,取得明显效果,此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低需冷量品种在设施栽培中应用:在我国桃设施栽培发展的起始阶段,率先提出利用品种需冷量指导保护地罩棚实践的具体技术,并提出低需冷量品种的应用价值;随着我国亚热带地区落业果树的发展,选育出的低需冷量种质在该地区显示出良好发展前景。
不同需冷量种质解剖学研究:选用低(400h)、中(800h)、高(1200h)为试材,进行了花芽分化的解剖学特点观察,结果表明,低需冷量的品种花芽分化起始早,然而在冬季进入休眠期时,3个桃品种的花芽分化状态趋于一致,即都分化至子房室和小孢子母细胞形成。休眠结束后,花芽继续发育进程的快慢也与需冷量的低、高相对应。
不同需冷量种质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在同一遗传群体中,需冷量越低,根系分布越深,地上营养生长量越大;需冷量与叶芽膨大、叶芽开放、展叶、枝条开始生长和落叶期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相关;低需冷量桃花芽内含有更高的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为抵御逆境奠定了物质基础。
低需冷量种质早期丰产性与设施栽培稳产特性研究: 提出低需冷量品种在早期丰产育种和栽培利用新价值,不仅对设施栽培专用品种的选育,而且对果树育种在缩短童期、提早结果、提高丰产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低需冷量桃种质旺盛的生长使得在设施栽培果实成熟后的采后修剪更容易获得理想的树冠,形成花芽,保证了来年的丰产性。
低需冷量品种在温带适应性的研究:根据引种生态学中,生态历史愈复杂,品种基因型的杂合程度愈高,其适应性就愈广泛的植物进化生态学原理,结合桃在我国的起源、传播、分布的现状,提出我国热带、亚热带的低需冷量桃种质具有更加复杂的遗传背景,在温带地区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对冬季绝对低温的适应还未研究)。
更多